| 序号 | 题目 | 作者 | 刊物名称 | 出版时间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 | From Chernobyl to Fukujima--A Perspective of Nuclear Safety That "Taoism Co-work with Ziran(Nature)"-----My Perspective on Nuclear Safety | 包通法 | 《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》 | 2012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 | 《浪淘沙词.九首之六》英译的主体间性理论评析 | 包通法 | 《外语学刊》 | 2012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3 | 语境顺应模型在英语课程评价中的应用 | 李健雪 | 《课程• 教材•教法》 | 2012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4 | 《不礼貌——用语言冒犯人》评介 | 严敏芬 | 《现代外语》 | 2012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5 | 他传抑或自传:魔法师的“迷宫”——评《塞•奈特的真实生活》的叙事艺术 | 张俊萍 | 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 | 2012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6 | 英、汉思维与表征形态差异——析英、汉语言静动表征的哲学视角 | 撒忠清 | 《外语学刊》 | 2012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7 |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广告语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| 张蔚 | 《东北师大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 | 2012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8 | 从“争议岛屿”来看外宣翻译工作中的政治意识 | 朱义华 | 《中国翻译》 | 2012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9 | 用信息与通信技术改变中小学教育——基于英国教育改革的实证观察 | 杨昊 | 《现代教育技术》 | 2012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0 | 制度文化话语口译认识论与方法论 | 包通法 | 《上海翻译》 | 2012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1 | 英语学习者视、听语法判断模态效应研究 | 顾琦一 | 《解放军3044永利集团官网学报》 | 2012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2 | 诗歌声音分析法的三个维度 | 李涛 | 《外国文学动态》 | 2012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3 | 于空白处的延伸—接受美学视角下的《蝇王》 | 刘剑锋 | 《作家》 | 2012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4 | 荣格人格理论下对《人性的污秽》的人物分析 | 刘剑锋 | 《芒种》 | 2012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5 | 从《等待戈多》看荒诞派戏剧中的沉默策略 | 严敏芬 | 《短篇小说》 | 2012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6 | 《红楼梦》中黛玉“冷笑”的不礼貌功能分析 | 李健雪 | 《短篇小说》 | 2012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7 | 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再读《喜福会》 | 李涛 | 《译林》 | 2012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8 | 小说《绳》的人物话语形式及其效果 | 许兰娟 | 《短篇小说》 | 2012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9 | 托妮.莫里森三部曲的历史编撰元小说特征 | 荆兴梅 | 《外国语文》 | 2012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0 | 浅谈儿童广告中的“视野期待遇挫”现象 | 杜晔 | 《企业经济》 | 2012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1 | 从NBA文化传播看美国文化对世界文化趋向的引导作用 | 张蔚 | 《芒种》 | 2012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2 | 论小说《教夫》中的身份建构 | 王秀红 | 《芒种》 | 2012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3 | Classicalization of Translations | 彭方针 | 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》 | 2012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4 | A Study of Translation Outlook Based upon Harmonious Unity of Man and Nature | 包通法 | 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》 | 2012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5 | 意味的拡張からみた日本語の動物数量表現――日中韓との対照研究を中心に | 崔明姬 | 《韓国語言語文化研究》 | 2012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6 | 韓国における中国朝鮮族の生活と社会意識 | 金明姬 | 《神戸大学大学院人間発達環境学研究科研究紀要》 | 2012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7 | Translation and Politics—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Shaping of China's Modern History | 朱义华 | 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》 | 2012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8 | 输入模态对第二语言理解和附带词汇习得的影响 | 顾琦一 | 《解放军3044永利集团官网学报》 | 2011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9 | 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诱导式模仿研究 | 顾琦一 | 《现代外语》 | 2011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30 | 引用·具象·转录:信息时代的诗歌创作——评帕洛夫的《非原创的天才:新世纪以其它形式创作的诗歌》 | 方文开 | 《外国文学研究》 | 2011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31 | 感知学习风格与中学生英语学业成就的关系 | 吴  飒 | 《上海教育科研》 | 2011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32 | 教师自主论断之我见 | 陈  方 | 《社会科学家》 | 2011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33 | 解读同传的服务属性——从Daniel Gile的认知负荷模型谈起 | 朱义华 包通法
 | 《外国语》 | 2011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34 | 模因论观照下的语言哲学意义观 | 朱义华 | 《外语学刊》 | 2011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35 | 中学与西学合璧,广度与深度并举——首届中西语言哲学高层论坛回顾 | 朱义华 包通法
 | 《外语研究》 | 2011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36 | 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 | 谢竞贤 | 《外语学刊》 | 2011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37 | 论外宣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 | 朱义华 | 《大家》 | 2011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38 | 第三维度下的对外传播 | 谢竞贤 | 《新闻爱好者(理论版)》 | 2011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39 | 论隐喻的多模态转向 | 谢竞贤 | 《大家》 | 2011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40 | 解析第二语言知识的四种二元对立划分 | 顾琦一 | 《江南大学学报》 | 2011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41 | 迪伦马特小说中的“蝴蝶效应” | 张俊萍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》 | 2011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42 | 《墙上的斑点》的元小说特征分析 | 张俊萍 | 《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》 | 2011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43 | 人类理性的“裂隙”——评迪伦马特的小说《嫌疑》及其他 | 张俊萍 | 《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》 | 2011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44 | 高校学生使用袖珍电子词典学习英语的有效性研究 | 刘  梅 | 《科技导刊》 | 2011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45 | 基于感知学习风格的课堂教学对词汇学习成效的影响 | 吴  飒 | 《黄冈师范学院学报》 | 2011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46 | Constructiveness of Contexts for Pragmatics | 朱义华 | US-China Forgeign Language | 2011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47 | 写作话题熟悉度与国内习作者书面语语篇衔接手段运用——基于一种自动测量方法的对比研究 | 秦朝霞 顾琦一
 | 《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》 | 2011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48 | 「怒りの心情」を表す語彙の史的変遷―和語動詞?形容詞を中心に― | 陈  岗 | 《冈山大学国语研究》 | 2011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49 | 从授受动词的使用来看中日恩惠意识的差异 | 吴  颖 | 《牡丹江大学学报》 | 2011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50 | 格助詞「から」の意味構造 | 崔明姬 | 《地域文化研究》 | 2011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51 | 谈谈日本人的洁净意识 | 石艳春 | 《剑南文学》 | 2011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52 | 试论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| 石艳春 | 《东京文学》 | 2011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53 | 敬语接头词“お”的用法的用法 ----“お”的用法扩大 | 吴  颖 | 《黑龙江科技信息》 | 2011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54 | 元语篇对听力理解的作用及其与话题熟悉度、语言水平的关系 | 吴  飒 | 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55 | 教师话语与英语课程理念关系的个案研究 | 严敏芬 | 《课程·教材·教法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56 | MCA检索方法及其在外语电化教学中的应用 | 李学宁 | 《现代教育技术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57 | 《爵士乐》的后现代性及其语用学阐释 | 荆兴梅 | 《外语学刊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58 | 论多媒体与多模态下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| 谢竞贤董剑桥 | 《外语电化教学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59 | 日本明治初期的《学制》 | 石艳春 | 《学术论坛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60 | 任务预设投入量与词汇习得策略 | 顾琦一 | 《解放军3044永利集团官网学报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61 | 古诗歌“意境”翻译的可证性研究 | 包通法 | 《中国翻译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62 | 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中的《爵士乐》解读 | 荆兴梅 | 《文艺理论与批评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63 | “天人合一”认识样式的翻译观研究 | 包通法 | 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64 | 中国英语学习者花园路径句理解--与工作记忆容量和语言水平的相关研究 | 顾琦一 | 《现代外语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65 | 文学翻译中意境的伪证性认识范式研究 | 包通法 | 《外语学刊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66 | 原型范畴理论对于汉英成语相互转换的启示 | 龚晓斌 | 《山东外语教学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67 | 日本“满洲移民”中的女性 | 石艳春 | 《社会科学辑刊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68 | 言语行为理论与英汉双关翻译 | 艾  琳 | 《上海翻译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69 | 《伤心咖啡馆之歌》的开放性结构 | 荆兴梅 | 《新闻爱好者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70 | 论佛教思想对平安朝“物哀”精神的影响——以《源氏物语》为例看从“真•诚”到“物哀”的衍化 | 周  韬 | 《名作欣赏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71 | 外宣翻译与报道中的政治意识 | 朱义华 | 《新闻爱好者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72 | 讲述他人即讲述自我 | 张俊萍 | 《时代文学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73 | 《欢乐之家》的权力结构 | 荆兴梅 | 《名作欣赏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74 | 日本国民性之探究——以“满洲移民”的宗教信仰为中心 | 石艳春 | 《人民论坛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75 | 英汉双关理解机制的语用认知研究 | 艾  琳 | 《江苏大学学报(社科版)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76 | 美国黑人文化中的爵士乐 | 荆兴梅 | 《大家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77 | 心情語「くち惜し」の語史―「惜し」「くやし」との関係から― | 陈  岗 | 《教育实践学论集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78 | 「ヤ(病)ム」とその派生語の語史―「ウラヤム」「ココロヤム」など― | 陈  岗 | 《冈山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研究集录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79 | 跨文化语用对等与语用认同 | 彭方针 | 《社科纵横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80 | 论《源氏物语》中朱雀帝之败者形象 | 周  韬 | 《学理论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81 | 大学英语提高阶段拓展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| 施惠平 | 《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》(社会科学版)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82 | 英语专业学生听力自我效能感、听力策略与听力成绩的关系 | 朱  莉 | 《考试周刊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83 | 任务型教学在美国课堂的实例分析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| 撒忠清 | 《海外英语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84 | 日本明治时期的教育改革 | 石艳春 | 《东京文学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85 | 基于ID3算法的大学生英语网络自主学习研究 | 王莉莉 | 《软件导刊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86 | 一种在线的基于视频语言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| 王  旭 | 《中国现代教育装备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87 | 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 | 石艳春 | 《科教新报·教育科研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88 | 大学英语机辅语言教学中教师效能感与教师态度的研究 | 施惠平 | 《长春大学学报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89 | 英语专业学生多元能力内涵探究 | 吴  飒 | 《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90 | 《源氏物语》“物哀”中表现“物”的方式 | 周  韬 | 《湖南科技学院学报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91 | 论二外拓展教学与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 | 周  韬 | 《琼州学院学报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92 | 基于译介视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吴歌的保护与传承 | 朱义华 | 《论文集》 | 2010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93 | 中国古典诗词英译历史与现状汉 | 包通法 | 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94 | 客观需求观照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 | 龚晓斌 | 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95 | 诗歌意境翻译的可证性研究 | 包通法 | 《外语学刊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96 | 输入输出研究路在何方 | 顾琦一 | 《外语学刊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97 | 英语电影片名中双关语的辨认与理解 | 艾  琳 | 《海南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98 | 隐喻性话语的顺应性研究 | 谢竞贤 | 《安徽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99 | 《伤心咖啡馆之歌》的存在主义解读 | 荆兴梅 | 《北京理工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00 | 英语专业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| 龚晓斌 | 《山东外语教学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01 | 自然语言模糊性的哲学思考 | 张  蔚 | 《社会科学家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02 | 中国文化视野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取向 | 龚晓斌 | 《国外理论动态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03 | 国内大学英语写作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| 秦朝霞 | 《现代外语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04 | 广告语的模糊修辞及其语用功能解读 | 张  蔚 | 《大家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05 | 双关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探索 | 艾  琳 | 《疯狂英语教师版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06 | 英语教学中真实语料的运用 | 刘  梅 | 《教学与管理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07 | 后结构主义视角下的隐喻 | 谢竞贤 | 《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08 | The application of conceptual fluency to English Teaching | 撒忠清 | 《Sino-US English Teaching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09 | 《伤心咖啡馆之歌》的黑色幽默 | 荆兴梅 | 《名作欣赏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10 | 《金色眼睛的映像》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| 荆兴梅 | 《电影文学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11 | 异化翻译对汉语四字成语的影响及其文化透视 | 龚晓斌 | 《疯狂英语(教师版)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12 | 形態からみた日本語心情語彙の史的展開―語構成と品詞の観点から― | 陈  岗 | 《冈山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研究集录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13 | 「残念」と「嫉妬」の心情を表す語彙の用例分布について | 陈  岗 | 《冈山大学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研究集录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14 | 基于Web服务的MLL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| 王  旭 | 《软件导刊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15 | 违反“合作原则”与广告语言的模糊性 | 张  蔚 | 《才智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16 | 头韵翻译的补偿性策略 | 龚晓斌 | 《语文学刊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17 | 原型范畴理论与语言的模糊性——论汉语诗词中模糊小数字的翻译策略 | 龚晓斌 | 《语文学刊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18 | 原语主义与译语主义——中日早期天主教术语翻译问题探析 | 周  韬 | 《学理论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19 | 大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| 沈美娟 | 《科教文汇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20 | 汉语中“绿色”词汇的英译策略 | 彭方针 | 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(对外汉语教学版)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21 | 石化与翻译中的第三类语言 | 彭方针 | 《语文学刊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22 | 论口译教学的本质 | 谢竞贤 | 《牡丹江大学学报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23 | 论日本的传统美学意识及其对艺术的影响 | 夏玉玲 | 《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24 | 日本人的恩惠意识及其文化根源 | 夏玉玲 | 《山东文学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25 | 「現代韓国語の文中における接続語尾『??/??』について―日本語の逆接助詞「ケド/ノニ」との対照分析を中心に―」 | 崔明姬 | 《地域文化研究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26 | 日语的音感 | 袁晓凌 | 《牡丹江大学学报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27 | 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外语听力障碍探赜 | 沈钟钟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教育科学版)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28 | 论意义探讨中的语境问题 | 曹  丹 | 《江南大学学报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29 | 日本江户时代“禁教”与“锁国”体制的再探讨 | 周  韬 | 《湖南第一师范学报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30 | 天主教早期在中日两国传教策略比较 | 周  韬 | 《创新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31 | 《伤心咖啡馆之歌》的生态女性主义视角 | 荆兴梅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32 | “不可说”的悖论——维特根斯坦理论框架下《伤心咖啡馆之歌》的解读 | 荆兴梅 | 《长春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33 | 《外宣翻译中词汇的文化空缺》 | 荆兴梅 | 《安徽工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34 | 《口译中译员的能力训练探析》 | 荆兴梅 | 《中国市场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35 | 形式和内容互为关系的哲学认识观与跨文化表征 | 包通法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哲社版)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36 | 输入加工教学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| 顾琦一 | 《疯狂英语(教师版)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37 | 外语教师≠口译员 | 曹  丹 | 《文苑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38 | 大学英语教学“中国文化失语症”及其对策研究 | 张  蔚 | 《沈阳农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39 | 英语专业新生不适应症成因分析及其对策思考 | 朱敏华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教育版)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40 | 英语专业新生学习困难分析 | 顾琦一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教育科学版)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41 | 预设在英语广告中的语用功能 | 张  蔚 | 《安徽工业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42 | 词汇释义方法的对比分析 | 李学宁 | 《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43 | 补习与中学生英语学业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| 吴  飒 | 《黄冈师范学院学报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44 | 文体学的适应性原则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| 施惠平 | 《考试周刊》 | 2009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45 | 主位的标记性及其对翻译的启示 | 艾  琳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》 | 2008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46 | 从原型范畴论英语pun和汉语双关 | 艾  琳 | 《四川外语学院学报》 | 2008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47 | 访谈节目中英汉双关构成手段的对比研究 | 艾  琳 | 《上海翻译》 | 2008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48 | 翻译过程中语义的散发与整合认知范式研究 | 包通法 | 《中国翻译》 | 2008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49 | 论汉典籍哲学身份表识的跨文化传输 | 包通法 | 《外语学刊》 | 2008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50 | 翻译中政治意识与失误分析 | 卞正东 | 《疯狂英语(教师版)》 | 2008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51 | 数量象似性原则在汉英互译中的应用 | 龚晓斌 | 《上海翻译》 | 2008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52 | “零翻译”的文化反思 | 龚晓斌 | 《苏州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 | 2008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53 | 尤金·奥尼尔《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》中的道家思想 | 韩文进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》 | 2008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54 | 现代汉语形容词概念语义模型及其自动抽取 | 李学宁 | 《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》 | 2008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55 | Attributes in Representation of Adjectival Modification in Chinese and Their Extraction from a Machine Readable Dictionary | 李学宁 | Proceedings of IEEE ICICIC 2008 | 2008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56 | A Conceptual Model of Adjectival Modification in Chinese and Its Automatic Construction from a Machine Readable Dictionary | 李学宁 | Proceedings of the 2rd IEEE MUE | 2008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57 | “垮掉一代”的嚎叫 | 刘剑锋 | 《名作欣赏》 | 2008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58 | 论大学生课外听力学习与学习时间管理——一项基于自主学习循环模式的实验研究 | 沈钟钟 | 《东华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 | 2008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59 | 大学英语教师发展之生存环境的调查与分析 | 施惠平 | 《江南大学学报 (教育科学版) 》 | 2008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60 | 日本向我国东北移民原因新探 | 石艳春 | 《社会科学辑刊》 | 2008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61 | 补习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| 吴  飒 | 《中小学外语教学》 | 2008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62 | 国内学习风格研究综述 | 吴  飒 | 《疯狂英语(教师版)》 | 2008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63 | 后结构主义视角下的隐喻 | 谢竞贤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 》 | 2008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64 | 商务英语类(英语专业)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探讨 | 谢  晴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教育科学版)》 | 2008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65 | 《三梦桥》中“梦”的隐意及其叙事功能 | 张俊萍 | 《名作欣赏》 | 2008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66 | 关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“中国文化失语症”的调查与分析 | 张  蔚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教育科学科版)》 | 2008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67 | 被异化的犹太人,所有现代人的寓言 | 张小钢 | 《疯狂英语(教师版)》 | 2008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68 | 寻找失落的犹太人 | 张小钢 | 《扬州大学学报》 | 2008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69 | 汉英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极其产生原因 | 朱  莉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教育科学版)》 | 2008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70 | 论民俗表演艺术样式的译介及其意义 | 朱义华 | 《安徽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》 | 2008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71 | “父爱的尺度”译文,韩素音青年翻译奖二等奖 | 朱义华 | 《中国翻译》 | 2008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72 | 文化自主意识观照下的汉典籍外译哲学思辨——论汉古典籍的哲学伦理思想跨文化哲学对话 | 包通法 | 《外语与外语教学》 | 2007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73 | 汉文化数词格文化美学命题意义的翻译研究 | 包通法 | 《上海翻译》 | 2007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74 | 词汇知识对口语交际的影响研究 | 陈海忠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教育科学版)》 | 2007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75 | 无锡市城市国际化进程中的语言发展战略思考 | 董剑桥 | 《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报告》 | 2007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76 | 高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的跨文化思考 | 董剑桥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教育科学版)》 | 2007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77 | 国外著名大学校训的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 | 龚晓斌 | 《安徽工业大学学报》 | 2007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78 | 跨文化视角中文学翻译的异化取向 | 龚晓斌 | 《江南大学学报》 | 2007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79 | 英语写作教学:优化的同伴反馈 | 龚晓斌 | 《国外外语教学》 | 2007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80 | 第二语言句法习得制约因素研究述评 | 顾琦一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人文社科版)》 | 2007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81 | 输入与输出在陈述性知识程序化过程中的作用 | 顾琦一 | 《解放军3044永利集团官网学报》 | 2007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82 | 从隐喻角度探讨英语动词过去时 | 黄  萍 | 《中国市场》 | 2007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83 | 英语动词过去时的隐喻拓展 | 黄  萍 | 《中国市场》 | 2007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84 | 一词多义研究中的特征分析法 | 李学宁 | 《江南大学学报》 | 2007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85 | 英语中的"A of B"短语结构功能及翻译 | 刘  燕 | 《广西社会科学》 | 2007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86 | 从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角度看英语语法及其教学 | 撒忠清 | 《山东外语教学》 | 2007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87 | 大学英语教学中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| 施惠平 | 《江南大学学报(教育科学版)》 | 2007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88 | 英语听力理解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标记功能 | 唐灵芝 | 《疯狂英语(教师版)》 | 2007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89 | 职专英语听说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| 陶菊倩 | 《作家杂志》 | 2007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90 | 全语言:认识误区、本质、应用 | 吴  飒 | 《疯狂英语(教师版)》 | 2007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91 | 论英语节奏训练 | 吴  飒 | 《疯狂英语(教师版)》 | 2007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92 | “单片眼镜的反光”——评迪伦马特的小说《抛锚》 | 张俊萍 | 《国外文学》 | 2007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93 | 论广告英语中矛盾修辞的辩证逻辑及其语用功能 | 张  蔚 | 《商场现代化》 | 2007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94 | “在义与利之外”译文:Beyond Righteousness and Advantage | 朱义华 | 《中国翻译》 | 2007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95 | 论美学体认的诗性思维与标记理论唯理译观 | 包通法 | 《四川外语学院学报》 | 2006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96 | 宋诗学观照下白居易诗歌“浅、清、切”诗性体认与翻译 | 包通法 | 《外语与外语教学 》 | 2006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97 | 跨文化诗性美学意域的共融与翻译 | 包通法 | 《中国市场》 | 2006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98 | 输出假说剖析 | 顾琦一 | 《外语学刊》 | 2006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199 | 元认知与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学习 | 沈钟钟 | 《东华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》 | 2006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00 | 《红楼梦》人物素描的诗性体认与翻译 | 唐灵芝 | 《中国市场》 | 2006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01 | 且听这知更鸟的歌声——艾米莉迪金森诗歌的音韵美 | 许兰娟 | 《徐州教育学院学报》 | 2006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02 | 兰斯顿.休斯----黑人诗人的俊杰 | 杨  琪 | 《江南大学学报》 | 2006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03 | 以文谋钱的翻译目的论广告文体翻译的理论思辨与实践 | 杨  琪 | 《上海翻译》 | 2006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04 | 教育电视的现代传播理念及受众分析 | 张效国 | 《电化教育研究》 | 2006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05 | 跨文化翻译中异质文化“本土化”接受视领域厘定的哲学思辨 | 包通法 | 《上海翻译》 | 2005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06 | 认知接受视域与营销案本翻译范式研究 | 包通法 | 《中国翻译》 | 2005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07 | 论标示语的翻译 | 卞正东 | 《上海翻译》 | 2005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08 | 苍天 | 丁振祺 | 《当代外国文学》 | 2005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09 | 如何在任务式口语教学中合理运用冗余现象 | 杜  晔 | 《国外外语教学》 | 2005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10 | 对索绪尔语言理论根源的再思考——兼与姚小平先生商榷 | 龚晓斌 | 《江南大学学报》 | 2005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11 | 隐性知识、显性知识及其接口之争 | 顾琦一 | 《外语教学》 | 2005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12 | 英汉口误的共性 | 吴  飒 | 《江南大学学报》 | 2005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13 | 空主语参数和汉语的无主句 | 许  敏 | 《江南大学学报》 | 2005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14 | 利用流媒体技术激发大学英语学习动机 | 宣  泠 | 《无锡教育学院学报》 | 2005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15 | “约翰生博士的字典”—评《名利场》中“物”的叙事功能 | 张俊萍 | 《国外文学》 | 2005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16 | 《教授与疯子》解读 | 张俊萍 | 《名作欣赏》 | 2005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17 |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Language Achievement: Across-Cultural Study | 张效国 | 《中国英语教学》 | 2005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18 | 典籍英译传统文化词的传译难点与策略 | 朱义华 | 《典籍英译研究》,第二届全国典籍英译研讨会优秀论文选 | 2005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19 | 关联理论对多样化句式的解释力 | 艾  琳 | 《山东外语教学》 | 2004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20 | 科技翻译的逻辑思维与修辞形式辨 | 包通法 | 《上海科技翻译》 | 2004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21 | 高校外语教育技术资源配置的系统观 | 董剑桥 | 《外语电化教育》 | 2004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22 | 如何在任务式口语教学中合理融入格莱斯合作原则的反应用 | 杜  晔 | 《南京工业大学学报》 | 2004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23 | 大学入学新生英语口语错误调查分析报告---以单、双向口语任务小样本为例 | 杜  晔 | 《江南大学学报》 | 2004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24 | 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的跨学科研究 | 龚晓斌 | 《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》 | 2004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25 | 思维、文化差异与中英语言差异浅析 | 胡燕萍 | 《江南大学学报》 | 2004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26 | 浅谈实证法与归纳法对语言学领域科学研究的意义 | 刘  燕 | 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》 | 2004 | 
        
            | 227 | 自主学习:定义、理论及培养 | 沈钟钟 | 《东华大学学报》 | 2004 |